MDT多学科联合智擒消化道出血

时间:2016-10-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凌晨2点,医院复合手术室内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一根微导管被精准的送入“犯罪”血管,出血点被栓塞了。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的紧张心情终于放下了。

这是一名高龄患者,于年8月10日突然出现黑便,冯淑娟主任立刻邀请普外科、消化科、放射介入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大家一致认为患者为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不大,应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给予抑酸、止血、补液及输血治疗,密切观察病情。患者当天晚上未见再出血,血压平稳。然而在年8月12日23点患者再次大量出血,出现休克症状。

冯淑娟主任再次邀请放射介入科景静源、普外科高海冰进行会诊。考虑到患者为癌症晚期病人,年龄较大,且出血点不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最终决定先行急诊血管造影检查,找到出血点,必要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但栓塞治疗有可能造成肠管坏死、穿孔等情况,随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经过积极术前准备,凌晨1点放射科景静源、武少博医生在导管室护士韩伟丽、技师山普林的配合下,进行血管造影,同时冯淑娟主任、高海冰医生也在复合手术室内准备随时抢救病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耐心细致地造影腹腔每一条可疑血管,终于在肠系膜上动脉找到了“犯罪”血管——右结肠动脉一个细小分支破裂出血,造影剂明显外溢。为了彻底解决出血问题,就要栓塞“犯罪”血管。随着细如发丝的微导管,缓慢进入出血动脉,我们医护人员的心也随之而动。最终微导管精准的送入“犯罪”血管,出血点栓塞住了。出血被控制,血压也不再往下降,成功的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如今术后5天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见消化道出血、肠管坏死等异常情况。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更加合理。

 传统看病模式,以单学科诊疗为主。生了什么病去什么科室找什么医生。我们称之为“看病”,而多学科协作更像是中医中的“全局”观念,看病的过程更是对患者全身各个情况的通盘考量。

 简单说,就是内科、外科、介入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针对同一个患者,互相协商,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多个学科的医生提出许多个治疗方案的尴尬局面,共同研究探讨出一个按步骤、有规划、主动积极的治疗方案,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

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器械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仍有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检查,却不能发现出血的原因和出血部位,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对这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血管造影则十分必要,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但可显示造影剂外渗的直接征象,同时也显示出病灶,包括血管丰富的隐匿性病灶,经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外科、内科或介入治疗的最佳方案,控制病情。经导管内灌注血管收缩药物或栓塞治疗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迅速可靠,往往达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北京中科
今年白癜风最新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yhd.com/jbbj/91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