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丛书《餐桌上的养生经》之一,试图从介绍胃肠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解析常见胃肠病的表现与原因、盘点养胃食品的作用于应用、列举胃肠疾病的调养方法入手,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诉您“这样吃最养胃”。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胃肠道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常用食物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常见胃肠病的食疗方法有所了解。 这些内容本书将分上、中、下三篇逐一介绍。 认识胃肠道(四) 胃肠病的常见原因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古代医家留给我们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并非否定治“已病”,而是强调了对“未”成之“病”的治疗——预防。为了使我们“吃”的“最养胃”,就要在没有患上胃肠病之前,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它。为此,就应该大致了解常见的胃肠病病因。 一、饮食所伤 胃肠道天天要与食物打交道,如果饮食物中含有某种伤害胃肠道的物质,就会引起胃肠病的发生;此外,饮食物的结构与数量、进食方式的得当与否,也与胃肠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人们平时常说的“病从口入”,主要指的就是胃肠病发生中的饮食不当因素。常见的饮食不节有以下几种。 1.饮食不洁 即食品不卫生,含有某种致病因素,这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原因之一。由饮食不洁引起的胃肠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病情较重,有的病情的变化也很快。患者都在进食不洁食物后不久,就出现胃部不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部胀痛和腹泻,有时会伴有发热;如果为多人同时食用同一种不洁食物的话,可出现多人同时发病、且症状相似的现象。 2.过于辛辣 过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是胃肠病的又一常见原因,它可以影响胃气的通降,使食用者出现呃逆、便秘等症状;同时,辛辣之品性热,会使人的胃部有烧灼感等不适。除了辛辣之外,过甜、过咸、过腻等,也在应该避免之列。 3.饮食生冷 “喜暖怕冷”是胃的“性格”之一。当进食温暖时,胃能够顺利地完成受纳与运化水谷的“本职工作”,胃气的通降也能如常进行;反之,当进食过于生冷食物时,胃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从而以疼痛甚或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不少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在饮用冷饮后会出现胃痛,就是一个例证。当然,过烫的食物也是应避免。所以古人提倡“食宜温”。 4.饥饱失度 饮食失度,过饥过饱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过于饥饿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就当下而言,主要原因包括有意识地限制饮食(多见于青年女性)、强烈的情绪变化而不思饮食、疾病的因素造成的无法正常进食等,它的后果有二,一是营养缺乏,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二是损伤胃气而使胃部不适、胃脘疼痛等疾病由此而生。过饱是脾胃健康的另一“杀手”,中医在很久以前就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论述。暴饮暴食是一种常见的“饮食自倍”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使胃肠的“工作量”成倍增加,需要“加班加点”地去受纳、腐熟;更有甚者,即使“加班加点”也不能按时完成腐熟“工作”,从而形成食滞不化等病理机制,胃脘胀痛等不适症状由此而生;而且,长期暴饮暴食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可见“食宜少”“食宜缓”的重要性。 5.酗酒成性 酗酒对人体的最直接危害,就是其对胃气通降功能的影响,故酗酒后出现的最多的症状是酗酒者的恶心呕吐;严重者,还会出现黑便等血证。此外,由于未有“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故长期抽烟的“烟熏火燎”也会使胃肠受损,从而引发病变。故限酒戒烟是防止胃肠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胃肠病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情志所伤 不良的情志是导致胃肠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这里的气指的基本上是“生气”。要理解情志因素与胃肠疾病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中医对情志的论述。中医将人的所有情志活动功能为七种类型,即:喜、怒、忧、思、悲、惊、恐,合称为“七情”。七情与人的五脏,但主要有肝脏“主管”。如上所说,疏泄是肝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所谓“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是将人的情志—肝—脾胃联接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指出的是,“情志—肝”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当肝的功能正常时,它所“掌管”的疏泄功能也正常,表现为气机的升降平衡、气的运行通畅,人的心情舒畅、对外界的反应恰当,消化、吸收饮食物的功能正常;而当肝的功能异常时,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志变化、脾胃运行功能等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反过来,当人的情志不畅,如过度恼怒、忧愁、惊恐、悲伤、思虑时,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进而使脾胃功能异常,腹胀不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症状会部分或全部出现。由情志异常导致的脾胃(胃肠)病变,因不同的发病机理及患者的不同表现,中医往往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如肝气犯胃(主要表现为呕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便秘)、肝气犯脾(表现为眩晕、腹泻)、肝脾不和(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 西医的心身疾病概念与上述中医论述高度吻合。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胃肠道疾病中的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新的研究发现,环境和心理因素可以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功能,反过来胃肠功能变化也人的情绪和其他心理功能。有意思的是,科学家还发现不同的情绪对胃肠功能有不同的影响,愤怒、过度兴奋、攻击时胃酸分泌增加,二恐惧、抑郁时味酸分泌减少。这些研究不但为情绪变化时人们会出现食欲变化找到了依据,也为不良情绪状态下溃疡病等疾病容易复发找到了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胃肠病“三分治七分养”的“养”,很大程度上应该包括心理的调养。 三、外邪所伤 中医将来自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统称为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合称为六淫。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风邪多见于春季,寒邪多见于冬季,燥邪多见于秋季,湿邪在长夏季节最为明显。所以,外邪导致的胃肠病也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季,微风拂柳,万物俱生,但在它的“发陈”特征中却包含了旧病容易复发的隐患。多种以“胃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在这一季节最易复发。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应该未雨绸缪,注意及时复诊,并在饮食调理、情绪调控、加强锻炼、劳逸结合等多各方面入手,尽可能地减轻旧病复发的程度。 长夏,即黄梅季节,它的特点多半是阴雨绵绵、闷热不爽,虽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有《约客》的诗情画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但事实上人们普遍“讨厌”这个季节。黄梅季节除了体感上的不适外,自然界浓重的潮湿之气也会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故这个季节也是胃肠病的易发季节。中医认为,湿为六淫之一,其性粘滞、不易去除,且容易犯脾,使脾原有的运化功能失常。而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是指“运送”从胃肠道吸收来的饮食物中的精华(即营养成分)及“运送”体内的水液,一旦运化功能失常,则会使食物中的精华无法“运送”到人体各处,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闷腹胀、恶心欲吐、大便稀薄或泻下不爽等病态的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疰夏等病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大致上多与此有关。少食过于甘肥、油腻等“助湿”食品,尽可能地保持居室的干燥等,是长夏季节的胃肠病养生措施。 夏季对胃肠道、胃肠病的影响,不是由炎热直接造成的,而是“热”的间接后果。如炎热的气候会耗损津液,使人因口渴而大量喝水,其结果是冲淡了胃酸浓度、减弱了胃肠道抵御病邪的能力;夏季人们还普遍有喜好凉(冷)菜、凉(冷)食的习惯,但这些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极易被夏季繁殖能力很强的细菌所感染,这就是夏季食物中毒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夏季护养胃肠道的主要途径是注意食品卫生。 秋季是五谷丰登、金风送爽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惬意;但同时秋燥也会使人患上一些与“燥”相关的病症。在胃肠病方面,由于燥邪易伤胃阴,故与胃津不足、胃阴受损有关的病症多见于秋季,如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难解等,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兼见于其他胃肠疾病中。好在秋季可供选择的养阴润燥的食材非常丰富,如鸭梨等水果、萝卜等蔬菜,无论是否有胃阴不足,均可随时择用。 冬季,天寒地冻、银装素裹,一个“冷”字概括了它的季节特点。但胃是一个“怕冷”的脏器,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腹痛腹泻、泻下清稀等是冬季的常见病症。多进食温性食品是重要、也是有效的日常养生方法,如桂圆、羊肉、山药等都是温(热)性的补益食品,可不定时地食用。 西医没有“外邪”一说,但同样认为外来因素是胃肠病的重要“罪魁祸首”,如食物中毒是由于饮食物被细菌等致病性微生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结果,溃疡病患者中有不少人的幽门螺杆菌呈阳性。 四、体质因素 大量的病例显示,许多胃肠病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如消化性溃疡有明显的家族史,过度瘦弱的高个子容易患胃下垂,过度肥胖者往往患有便秘等。但我们不应过度强调先天因素而对胃肠病听之任之,相反,要针对某些先天的不足,采取各种科学、有用的办法,积极地以后天的努力去弥补先天的缺陷。如父辈患有溃疡病,那么,就应该在饮食调理、戒除烟酒等方面较常人更多地加以注意,并适时检查幽门螺杆菌,一旦发现阳性应及早用药将其杀灭。 五、劳逸失度 古代医家、养生家,早已注意到了过度劳累与过度安逸也会引起疾病这一事实,并由此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但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一直比较重视过度劳累对于健康的影响,故有“五劳七伤”的病因概念。在胃肠病方面表现较为明显的是,过度劳累会使原有溃疡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者的症状加重、复发频繁,还会增加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度安逸对健康的损伤也逐渐显现。如缺少体力劳动又不注意运动的人,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不适等症状;过于追求精细饮食的人,会出现便秘等症状。 知识拓展:古人论劳逸失当的危害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 六、药物所伤 大家知道“是药三分毒”,许多药物(尤其是西药),在正常用量、正常用法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由此产生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由于口服是最常用的用药途径,故不少药物都有损伤胃肠道的毒副作用,有人将其称为“药毒”。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可出现应激性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骨质疏松的钙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铁剂、治疗牙痛等疾病的甲硝唑等药物,服用后患者会出现胃脘部不适的症状,如在空腹服用,则不适感更加明显;降血糖的常用药拜唐平会引起患者出现腹胀感。硫糖铝片更加特殊,其作用于副作用都会出现在胃肠道。这个药的作用是治疗胃溃疡,它的主要副作用常见的是便秘,少见或偶见的有腹泻、恶心等,个别患者甚至会口干、恶心、便秘、剧烈胃痛等同时出现。药物对胃肠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是引起胃肠道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防不胜防,经常服用西药者应该事先了解一些识别和预防“药毒”的知识。 七、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人体其他部位的疾病有时也会影响胃肠道,并导致相应的症状或疾病的发生。常见的如:感冒时出现的急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慢性腹泻,严重的糖尿病、肝病、肾病导致的口臭。此外,不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有时也会表现为“腹痛”“胃痛”,对此,应该高度警惕并予以足够的重视,医院就诊,切勿将其当做简单的“胃肠病”扛着。 联系方式: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汇支行 账 号: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医院有哪些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yhd.com/jbyf/92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