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文欣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 01导言 老戏骨集结的医疗剧《促醒者》低开高走,越来越吸引眼球。 吸引人的不只是悬疑的剧情,鲜活的真实案例,以及老戏骨的表演实力,还有其它医疗剧未触及到的医学与伦理。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丁学坤(王志文饰)意外身亡,瑞典留学的西医儿子丁远志(周大为饰),与桀骜不驯的中医徒弟韩西林(王宥钧饰)共同回到九院,一边医治疑难病例,一边调查丁学坤的死因。 丁远志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从小被迫默写中医口诀是他的恶梦,对于爸爸时常称赞韩西林,他更是心生不满;于是成年后远走他乡,去瑞典学习西医。 韩西林因受母亲影响,从小对中医很感兴趣,母亲去世后跟随丁学坤学习,深得师傅喜爱;这也养成他桀骜不逊的性格,因治疗中私自使用中医,被医院停职。 一起长大的两个伙伴,个性不同,医疗理念不同,在治疗方案上有诸多分歧,这些都成为本剧的看点。 对于普通观众,这些学术上的碰撞,或许只是新的知识点;但对于重症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意义非凡。 因为在每个治疗的关键点,你都面对着不同的治疗方案,每一步的选择都十分艰难。 不到最后,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02活血还是止血? 《促醒者》中,有个剧情是这样的。患者胡三,患有脑梗死;治疗期间,他因私自跑去喝酒,诱发消化道出血。 而在接下来的治疗方案中,医生们有了分歧。 脑梗死需要活血药物,消化道出血需要止血,活血还是止血?是个两难的决定。 作为神经内科的医生,丁远志以治疗脑梗为目的,所以決定用抗凝药;但韩西林不同意,因为抗凝药,会大大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他建议使用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三七和白芨,而这个方案,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爸爸在放疗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 因为患有脑梗,一直在吃活血的药;活检前,怕引起出血,医生让我们把药停掉。 可到了放疗,关于是否继续用活血药,就成了难题。 如果用,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如果不用,又怕脑梗控制不了。 很感谢主治医生,没有简单地让我们停抗凝药,而是综合考虑,用了另一种药来预防消化道出血,用她的话说:都是要命的事。 但在使用中药的问题上,她的态度很坚决,不建议服用,因为中药活血。 我特意查了中医科的药方,正如剧中所说,药材有双向调节作用—既活血又止血;可什么情况下止血,什么情况下活血,谁也说不清。 所以在治疗期间,我们听从了主治医生的建议,把中药停了。 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西医各自为政。 如果能像剧中,形成中西医联合治疗,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摆在台面上,患者可能会更受益。 03实证还是经验? 《促醒者》中最让人气愤的一幕,应该是夏小暖的妈宝男父亲,拿着手术单不敢签。 9岁的夏小暖患有罕见的烟雾病,脑出血流到了蛛网膜下腔,随时有生命危险,而爸爸却在等昏迷的奶奶拿主意。 生命关头,急需手术,而中西医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韩西林认为,应该先用中药化瘀,否则术中一旦出血,后果严重。 而丁远志认为,应该采用西医的规范化治疗,马上实施血管重建手术,没有效果再考虑中医。 剧中,这并不是中医与西医的第一次交集。 早在治疗滑雪运动员谭淼淼时,韩西林与丁远志便出现了意见分歧。 谭淼淼因患脑动脉瘤昏迷不醒,丁远志决定实施栓塞介入手术,但在昏迷情况下做手术,风险极高。 而韩西林决定先用中医促醒,患者醒来后再进行动脉瘤切除,这样手术成功率高,但可能错过最佳手术期。 如果你是患者,当医生告知你利弊,你会怎么选? 事实上,这样的抉择在治疗重症时经常出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西医方案,正如丁远志所说,西医是规范化治疗。 什么是规范化治疗? 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证医学,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即通过临床实验得到实证效果,这符合科学严谨性。 而中医,常常被当作经验医学,对某些人临床有效,但缺乏大数据支撑;其支撑理论因具有假想性,不能被充分证明,而无法推广普及。 所以即使中医,也不会主张只用中药,而是强调中西医结合。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因为爸爸的病情,我查遍国内外所有的治疗方案,最后还是卡在了中医or西医的选择上。 西药效果确定,但副作用极大;中药副作用很小,但临床数据太少。 虽然两种药都是《国家治疗指南》中的一级推荐,但大部分西医都不推荐用中药,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西医是规范化治疗,控制不住再考虑用中药。 可是生命质量呢? 这不是西医的优先考虑范畴,命若没了,还谈什么质量? 然而对于患者和家属,这却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中医与西医,到底怎么结合才是对的? 04化瘤丹与双盲之争 剧中所有的冲突焦点,围绕着韩西林母亲于默葭研究的中药配方--化瘤丹。 这款治疗“脑胶质瘤”的特效药,之所以一直没有上市,是因为于默葭生前反对双盲实验,而根据现有的医疗审批制度,双盲实验是新药上市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双盲实验? 就是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到底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目的是为了消除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 也就是说,有一组被试者使用的是安慰剂,虽然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学上有部分效果,但对于大部分重症患者,放弃治疗,就意味着失去生命。 一直以来,西医的审批制度是必须通过双盲实验,以保持足够的客观公正性。 但对于中医出身的于默葭,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因为人为干预失去治疗机会,她不忍心。 她想要的,是所有人都能延长生命。 和于默葭有着同样理念的,还有丁学坤,正因为这样,化瘤丹的改良一波三折。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比如司徒院长(江珊饰)和韩局长(张晞临饰),他们希望化瘤丹早日上市,为医院带来超高声誉和不菲收益。 问题是,医院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这样想有错吗? 位置决定思维:作为领导,医院,既能增收创收,又有学术权威。 所以,二人对丁学坤的施压和对韩西林的纵容,也很容易理解。 只是没想到,丁学坤是个硬骨头,誓死不同意“化瘤丹”上人体。 或许,这才是导演的真正用意:《促醒者》想要促醒的,并不是患者,而是仁心。 当年,《我不是药神》加速了医疗制度改革,让靶向药的仿制药在国内有了合法身份。 如今,《促醒者》如果能从人性角度,唤醒对医疗审批制度的思考,也不失是一种创举。 05写在最后 《促醒者》第一集中,丁学坤看着一张照片,泪眼朦胧。 照片上的两个少年,一个是儿子丁远志,一个是爱徒韩西林。 照片中拉开距离的两人,暗示着成人后的分道扬飙,不相为谋。 好在,他们只是中西医治疗理念上的不同;而在做人的根本上,两人都继承了丁学坤的衣钵。 在王志文主演的另一部剧中,有个角色叫丁元瑛,剧中有句经典台词,至今广为流传。 有道无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什么是道,什么又是术? 即使中药有了化学方程式,中医有了人工智能,但“魂儿”是不会变的。 那是于默葭和丁学坤共同的信念:医者,仁心。 愿天下再无病患,愿患者有药可医,愿医者仁心仁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yhd.com/jbzd/223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