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来啦胃肠道寄生虫病

时间:2021-9-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食道和胃寄生虫病

盘头线虫

综述

三尖盘头线虫(Ollulanustricuspis)是一种线虫,属于圆线虫目(Strongylida)(总科:毛圆科Trichostrongyloidea).它的体型非常小(体长约1mm),非常纤细,前端像一个表簧一样盘成螺旋形(图1).

该寄生虫常见于野猫和狐狸的胃中,有时也见于家猫身上。

生物学

盘头属(Ollulanus)线虫是一种罕见的圆线虫,因为雌性为胎生,并将具有感染性的第3期幼虫(L3)释放入胃腔。L3可以在猫的胃中继续发育成未成熟的L4,然后进入成年期,其使得内生性生活史成为可能。

L3幼虫常通过寄生虫诱导受感染猫呕吐将其排入环境中,并且它可以感染其他摄入呕吐物的猫。呕吐物中可能还含有L4幼虫和成虫,这些寄生虫从前宿主中排出后不久就可能会感染其他猫。L3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长达12天,他们有时也见于转续宿主。动物摄入L3幼虫或转续宿主后,潜伏期约为30-35天。成虫生活在胃腔或胃腺隐窝中,以胃粘膜的残渣和分泌物为食。

流行病学

盘头属(Ollulanus)线虫是一种在通常情况下极少检测到的罕见蠕虫。这种胃寄生虫似乎更常见于温暖气候,相比家猫而言,在野猫中更为常见。

图1.在猫的呕吐物中观察到的雌性盘头属线虫(Ollulanus).图片由MichaelDryden提供

临床症状和诊断

三尖盘头线虫(Ollulanustricuspis)是一种致病性低的小寄生虫,生活在胃粘膜表面。尽管慢性胃炎可能发生于大规模感染期间,尤其是在易感病例中,但通常情况下被感染时无症状,表现为食欲无规律、流涎、腹痛和频繁呕吐。感染引发胃粘膜增厚,形成溃疡,粘液增加。生前诊断较困难,因为在粪便中难以发现寄生虫,但可以在呕吐物中检测到L3和L4期幼虫或成虫。仅可通过剖检检查胃黏膜才可确诊。

控制措施

关于可采取的治疗方法,无最新数据。连续数日服用苯并咪唑或阿维菌素/米尔贝肟应可杀灭寄生虫。

旋尾线虫病

综述

旋尾线虫病起因于食肉动物体内前消化道中胃肠旋尾线虫的存在和生长。旋尾线虫的生活史较为曲折,需要中间食粪类宿主的介入。犬可能会被几种旋尾线虫感染,但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最为常见,致命性最强。

旋尾总科(Spiruroidea)中的其他寄生虫属于泡翼属(Pbysaloptera)和颚口属(Gnatbostoma).猫也可能会被皱肋旋尾线虫(Spirurarytipleurites)感染(见其他胃肠旋尾线虫,第10页)。

地理分布

在寒冷或温带国家偶尔可发现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如法国;但该物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地区分布更广泛,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和留尼汪岛、印度、亚洲、中国、加勒比海、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图1.从结节中抽取的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成虫

图2.主动脉壁中的尾旋属(Spirocerca)线虫结节

宿主

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会感染野犬和家犬。

重要性

在南非、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岛、印度和圭亚那等国家经常发现旋尾线虫,其是主要的病原体。犬旋尾线虫病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可能导致动物死亡。

形态学

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成虫体长3-8cm,直径约1mm.它是一种圆形、体型巨大的红褐色蠕虫,具有发育良好的颊前庭和厚壁(图1),所有旋尾线虫都是如此。

旋尾线虫的卵中含有幼虫。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虫卵的尺寸为40x10-15μm.

生物学

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生活在食道壁和胃壁形成的纤维结节中。它们有时也见于淋巴结、肺、膀胱或动脉中(图2和图3).

雌性侵入这些结节进行产卵,然后将卵排到环境中,它们必须被中间宿主摄入,才可从L1发育到L3幼虫期。对于旋尾线虫而言,这些中间宿主为食粪节肢动物,通常为蜣螂或圣甲虫(例如:粪金龟子属Geotrupes、圣金龟子属Scarabeus).

图3.主动脉尾旋属(Spirocerca)线虫病变

如果这些中间宿主被小型哺乳动物、食虫动物或爬行动物摄入,这些动物就会成为转续宿主。

犬通过摄入这些中间或转续宿主被感染。中间宿主在犬的胃中被消化,释放L3幼虫,L3幼虫钻入胃壁朝胃网膜动脉和主动脉侵入。一旦它们到达主动脉,它们将沿着主动脉壁行进,然后移到食道,在食管壁上形成肉芽肿结节

生活史约4个月。成虫位于直径4-10cm的肉芽肿内部,并开有一个小孔,供雌性产卵。这个位置使得驱虫药难以接触到它们,因为驱虫药不能很好地渗透肉芽肿组织。

狼尾旋线虫(S.lupi)会对动脉造成严重损害。这种寄生虫可致使动脉壁增厚和纤维化,增加因虫引起的动脉瘤破裂和内部出血的风险。

甲虫或网翅目昆虫可以为中间宿主,也可以为转续宿主,尤其是啮齿动物(例如:小鼠、田鼠)。排出的虫卵尺寸为55-60x36-38μm.

流行病学

犬旋尾线虫病和猫旋尾线虫病在温带气候中不时发生,在温暖的气候中呈地方流行性。旋尾线虫感染食肉动物主要见于农村环境,因为它们必须被中间宿主摄入,中间宿主通常为甲虫或转续宿主(例如:蜥蜴、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等)。

寄生虫源

·中间宿主:蜣螂(粪金龟子属Geotrupes、圣金龟子属Scarabeus),网翅目(蟑螂)。

·转续宿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或小型哺乳动物。

感染机制

摄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

宿主易感性

生活在农村环境中的食肉动物更可能捕食转续宿主。

临床症状和病变

典型症状

·肠道症状包括流涎、频繁干呕和吞咽困难,通常一看到食物就呕吐和恶心,并且由于呕吐造成体液损失,犬经常烦渴。有时会发生多食症,因为动物对摄入的任何食物都会呕吐,因此会非常饥饿。吞咽和进食困难将逐渐导致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最终导致精神萎靡。

·呼吸道症状归因于寄生在主动脉或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中的幼虫,造成迷走神经神经炎以及咳嗽、呼吸困难和晕厥等症状。

·还出现过惊厥和瘫痪等神经症状。

·主动脉壁或胃网膜动脉壁恶化等动脉疾病会导致动脉瘤。也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导致中度出血、咯血、黑粪症、贫血乃至大出血以及随后死亡。

·慢性旋尾线虫病通常会导致精神萎靡,动物变得虚弱和贫血,体重大幅减轻。

并发症

·可能出现主动脉破裂,随后出现致死性内出血。

·主动脉中度出血,引起慢性贫血。

·食管破裂(罕见)。

·发展成食管瘤:尽管在犬中很少见到,但食管瘤似乎与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感染密切相关。这些是最常见的纤维肉瘤,其通常会转移到肺部,在这种情况下预后很差。

·发展成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其特征为长骨显著肥大、腿部水肿和运动相当困难(图9).这种症状被称为Cadiot综合征,是寄生虫病呈地方流行性的地区的犬旋尾线虫病的特征。

图9.患有旋尾线虫病的犬的骨关节病(Cadiot综合征)

病变

·食道:壁增厚以及纤维肉芽肿结节(直径4-10cm)的存在可能阻塞管腔。这些结节具有一个圆形开孔,直径1-4mm,雌性寄生虫在其中产卵。肉芽肿由纤维组织组成,含有血色液体和5-6条寄生虫,有时更多。结节通常位于隔膜顶部和主动脉弓尾部。

·胃:形成类似于食管粘膜中观察到的结节。

·主动脉:

·间歇性动脉内膜炎:深度为1mm的单独凹陷形成一个弯曲的图案。可在壁中发现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幼虫。

·外膜纤维化和主动脉壁渗透。·形成直径2-7mm的结节,其含有幼虫,并且结节大小长到1至2cm.

·血管内层和中层呈广泛分散增厚,其可能会弱化动脉壁并导致动脉瘤形成以及可能发生的破裂。

诊断

在寄生虫呈地方流行性的地区,当犬患有慢性胃病且其综合情况已发生变化时,必须进行临床怀疑。内窥镜检查和病征纤维结节可视化可以确诊。内窥镜检查也可用于跟踪治疗后的病变进展:结节应退化并变为白色(开始通常为粉红色)。这表明寄生虫活力降低。还可进行粪便检查,但在该阶段,通常仅发现少量的虫卵且分布不规则(图10).在糖溶液中的粪便漂浮法是最灵敏的测试。

控制措施

治疗

驱虫药很难接触到含尾旋属(Spirocerca)线虫的结节,因为这部分组织的血液循环不良。

皮下注射10mg/kg硝碘酚腈是有效的。它与血浆蛋白结合,对大多数吸血性线虫具有活性。

局部给药2.5mg/kg莫昔克丁也有效果。每隔一周口服0.5mg/kg米尔贝肟,为期一个月,也被证明有效果。

预防每月一次局部给药2.5mg/kg莫昔克丁可有效预防感染。

一些研究表明,每月一次口服0.5mg/kg米尔贝肟可预防感染。

图10.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虫卵

其他胃肠旋尾线虫

综述

犬和猫可能会被几种旋尾线虫感染,大多数情况下均来自外部。在许多国家中,仅在犬中发现了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见旋尾线虫病,第5页)。猫可能会被皱肋旋尾线虫(Spirurarytipleurites)感染。

在热带气候中发现的物种属于泡翼属(Pbysalop-tera)和颚口属(Gnatbostoma).奇口属(Rictularia)是一种狐狸旋尾线虫,其也可以感染其他犬科动物,包括犬在内。

地理分布

在世界各地的温寒带气候中偶尔会发生旋尾线虫病例,但在热带地区(美洲、加勒比海、亚洲、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太平洋群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和留尼汪岛)非常普遍。猫旋尾线虫病在北非时常发生。颚口线虫病主要见于亚洲,而泡翼线虫病则常见于亚洲和非洲以及美洲。

宿主

皱肋旋尾线虫(S.rytipleurites)见于猫的食道和胃中。

包皮泡翼线虫(Physalopterapraeputialis)体长15-45mm,见于家养和野生的猫科动物的胃中。犬泡翼线虫(Physalopteracanis)会感染犬(图1).

棘颚口线虫(Gnatbostomaspinigerum)主要见于猫中,但有时也见于犬和野生食肉动物中。

重要性

肠道线虫病在食肉动物中通常无症状,但某些物种可能会被传播给人类,例如远东、印度、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这种旋尾线虫在人类中形成严重的内脏或皮肤(尤其是面部)幼虫移行症。

形态学

皱肋旋尾线虫(Spirurarytipleurites)体长20-30mm,直径0.6-0.8mm.

包皮泡翼线虫(Physalopterapraeputialis)体长15-45mm.泡翼科(Physalopteridae)具有一个特征性环,位于前肢附近。

图1.泡翼属(Physaloptera)线虫虫卵.粪镜检

棘颚口线虫(Gnatbostomaspinigerum)体长10-30mm.颚口科(Gnathostomidae)线虫具有一个特征性带刺圆顶,位于头部区域。

生物学

成虫形态的皱肋旋尾线虫(S.rytipleurites)寄生在食管壁和胃壁中。成虫形态的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和包皮泡翼线虫(P.praeputialis)见于胃或小肠中,具体取决于物种。它们的生活史与组织移行有关,但并不影响动脉,其意味着医学后果没有犬旋尾线虫病那么严重。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寄生在胃壁的血囊中,通过血囊中的小孔与胃内容物发生接触。

流行病学

旋尾属(Spirura)和泡翼属(Pbysaloptera)的生活史为陆生,与作为第一中间宿主的节肢动物、作为转续宿主的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有关。与之相反的是,颚口属(Gnathostoma)的生活史与淡水中的中间宿主(例如:剑水蚤属Cyclops,甲壳类)有关,鱼是转续宿主。

·寄生虫源:中间宿主包括蜣螂(粪金龟子属Geotrupes、圣金龟子属Sacrabeus)、网翅目(蟑螂)和桡足类(Copepods).

·转续宿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旋尾属Spirura、尾旋属Spwirocerca和泡翼属Physaloptera)和鱼类(颚口属Gnatbostoma).

·感染机制:摄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易感性: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动物和捕食转续宿主物种的食肉动物的感染风险较高。

临床症状

·猫旋尾线虫病:皱肋旋尾线虫(Spirurarytipleur-ites)的致病性低于狼尾旋线虫(Spirocercalupi),但胃炎仍可导致慢性呕吐,有时伴有出血,并且体重减轻。受感染的猫通常无症状。

·泡翼线虫病:通常无症状,但在被感染的猫或犬中可引发慢性肉芽肿性胃炎,伴有呕吐。

·棘颚口线虫病:造成结节性胃炎,终末宿主通常耐受良好。可能发生与幼虫移行相关的坏死性肝脏病变。

控制措施

·驱虫药治疗:未公布最新的驱虫药。以前推荐使用10mg/kg的硝碘酚腈。认为大环内酯有效果。

·预防具有挑战性:限制在野生食肉动物的储存并控制转续宿主(大鼠、小鼠、蜥蜴等等)。

对人类的风险

人类因食用含有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幼虫的未煮熟的鱼而被感染(偶尔可能会因饮用已受到剑水蚤属甲壳类动物的感染性幼虫的污染水而被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yhd.com/lcbx/19056.html
------分隔线----------------------------